首页

[悟空问答怎么赚钱]悟空问答那位被老师踢出微信群的河南家长沉默了

微信卖东西 |

时间:

2019-05-29

|

【www.101ms.com--微信卖东西】

还原真相,让每一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首先能够厘清这一议题的真实生活土壤。

10月18日晚21时22分,河南家长刘姝点下了互联网大型问答社区“悟空问答”提问区的“发出键”,顿觉酣畅淋漓。

“我今天被踢出微信家长群,过程令我很气愤,该怎么办?”

全网哗然。仅据负责这个问答平台的育儿板块运营工作人员小颖测算,这一提问的点击率达到35.74%,阅读量将近700万。

刘姝的提问不短,错别字也不少:“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做(实为“坐”)墙角里……儿子身材在班级最矮,也找老师沟通过,过后还是坐墙角里……知情人士告诉我说坐中间的人家家长都送礼了……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家长微信群,文章没提名没点姓,结果立马受到班主任的言语攻击……随后我被踢出了群,如此师德,令人咋舌!”

数日之后,刘姝的提问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

11月7日,沈阳一位七年级学生母亲王女士自曝,她在家长群中转发了名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鸡汤诗”,劝家长与老师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随后班主任发微信请她注意言辞,二人稍有争执,王女士被移出微信家长群。此事同样登上微博热搜榜,复燃了“被踢出家长群”这一议题的舆论热度。

一场公众大讨论背后,暴露的或许是这些年来家校关系脆弱的现实困境。“家校合作”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如何划分,当家与校之间发生冲突时又该怎样判定是非曲直?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讨论总是有利于促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我们眼下要做的,或许应是还原真相,让每一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首先能够厘清这一议题的真实生活土壤。

反悔

发布问答后的第二个夜里,刘姝一宿没合眼,她反悔了——总觉得老师会因此对孩子变本加厉。

毕竟,在刘姝眼里,老师们“态度很差,难以沟通”。最令她最以忍受的是,儿子的数学老师在看到刘姝发在家长群里的文章后,将孩子错误百出的试卷展示在家长群里,并毫不客气地对刘姝说:有精力操心这些,不如管管孩子的学习。 

刘姝赶忙找问答平台的工作人员含蓄提议删掉提问,却被有理有据地拒绝了:“文章版权完全属于作者,但是问答除了提问者外,还有无数答题的人在创作。如果允许提问者随便删除,是对回答者的不尊重。”截至11月9日中午,已有近5200人回答此提问。

这个答复,如当头棒喝,她顿时从泼辣的“斗士”变成了不安的“懦夫”。

实际上,10月20日上午,刘姝已接到学校通知——校长答应给儿子调换座位,心情大好,就在悟空问答组织的妈妈写作群里得意写道:“孩子很阳光、很活泼、很好动!大人的丑陋交易真的不应该让他来买单。”

只是,此时的网上问答评论区,已一发不可收拾。教育专家、一线教师、为人父母者纷纷出动,各自留下洋洋洒洒的动辄几百字。

留言区里最多的是站在“过来人”角度,对于刘姝一时冲动的劝诫:我觉得你做这个事情还是欠考虑,孩子以后在班里怎么办?

也有不少,是“同病相怜”的情绪化附和:我也遇到这么一位老师,原因是孩子没上她办的辅导班……

还有保持中立态度的:你的处理方法欠妥,老师的做法也很不好,有了问题,完全可以私下沟通解决,尽最大可能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当时的刘姝而言,最刺耳的其实正是写作群里,家长们实实在在的提醒。

“你看老师名字清清楚楚,你头条的名字也在,有心人一分析就出来了。”“为了孩子好过,赶紧删文道歉。尤其是现在主页好几个推送,再继续发酵就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

刘姝慌了阵脚。她开始在写作群里呐喊:“删不掉,改不了!我不要这个头条号了!”

后台工作人员帮助刘姝,在其发布的截屏中各当事人的头像和群名都打上马赛克。她阴转晴,一个劲儿向平台工作人员道谢。

小颖是这个写作群的管理者,对于刘姝这场情绪波动极大的反复,她不太意外。小颖说:“刘姝在我们平台组织的一个200多人的线上妈妈写作群里,是活跃分子。她善良,也有些敏感偏激,喜欢质疑写作群里的一些规则、对公平有特别强烈的渴望。”  

真正让小颖意外的,是写作群中其他家长对于此事的“一致态度”:除了在群里评价刘姝情商低、做法失当以外,还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认为她应该去给老师送礼,弥合关系。

“而‘应该送礼’这个社会偏见本身,或许比群里发生的一切还要激烈很多。”小颖与同事们调研过妈妈写作群,发现70%以上家长都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如果她们都尚且如此,那其他家长呢?”

共性

“所以,该认怂的时候就认怂!明白了!”几天后,孩子获得班主任“开天辟地”的课堂表扬。刘姝说,那几天她悟出了“勇于认怂”的真理。  

她坦言,毕竟孩子“没有太多的选择无别处可去”,因为孩子进的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学校。

记者邀请几位对刘姝的提问给出代表性回答的老师、家长进入一个微信讨论群。一位家长向记者倡议:“应该搞一个投票调查,看看还有多少家长经历过这样的事,又有多少家长敢怒不敢言。”当即有人否定,这样的调查“没意义”——即使不满老师对孩子的差别对待,家长最常见的做法终究是通过私下途径解决,而非站出来抱怨指责。

群里就此鸦雀无声,任凭记者抛出怎样“有共性”的话题,均无人应答。

记者开始和群里的家长、老师单独聊天。每一次应答之前,每位受访者都会反复和记者确认一个细节。他们的顾虑如出一辙:是否会保证发表时匿名?请理解,不想让孩子受到影响。  

即使是自称“教育观念开放”的段飞在这一点上也很传统——女儿现已就读职业高中,但她依旧对女儿初中时“矛盾很大”的班主任的个人信息保护得很好。  

“老师看不上咱们,那咱们就应该更加努力!”段飞在一次被老师“训斥”回家后,郑重告诉女儿。女儿当场沉默。段飞转向其他家长打听老师处处争锋相对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她没有给女儿报名参加课外补习班。

尽管如此,段飞仍认为,不和老师起口角是最佳解决方案。她干脆请妹妹去开女儿的家长会,“和平反抗”。但情况愈演愈烈,女儿最终还是在初三那年因为恐惧课堂而休学。

女儿休学一年复学后,段飞才惊奇发现:原来每个班都有家长微信群,她却一直被排除在外。

陶莹也在刘姝的问题留下一段长文字,是“同病相怜”的理解。她的女儿在山西一座小城市读小学,二年级时座位被安排到倒数二三排,陶莹略有不安:是不是家长没有做到位?

依照朋友圈里家长的做法,陶莹准备去“看老师”。她买了500多元的土特产,悄悄在放学后给老师送去。女儿的座位,不久就被换到教室中间。此后,“看老师”成了陶莹的习惯。她设想:若中途断了,后果更严重。

于姗姗是山东某民营教育集团的高中部任课老师,从教一年多,她的感受是“家校微信群有点像是群口相声,一派和谐,说学逗唱”。于姗姗解释: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在群里通过家长没有多少信息价值的溢美之词,获得一种形式上的优越感。

“还有一些无从评价的事情……”于姗姗欲言又止。她后来告诉记者,逢年过节,班主任会在群里发一个20元的红包祝大家节日快乐,家长们纷纷会意,发了一阵“红包雨”,动辄200元,而接收人数只有1人——班主任,所有人心照不宣。

“家校微信群本来的目的,不就是纯粹让家长清楚知晓学校办学动态和孩子生活,让老师和家长进行更加高效的沟通吗?事情为什么越简化越复杂?”于姗姗反问。

舞台

“我可不想成为教育路上的清洁工。这个开拓者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没有任何收获!”事情平息好几天后,记者提出想请刘姝聊聊孩子现状,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刘姝仿佛离开了她的舞台中心。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群家长也因为微信群中的截屏被热议——杭州、上海两地两所生源质量不错的外国语小学的家委会披露了竞选细节:参选家长们纷纷在微信群中展露高学历、优越社会地位、强大人脉资源,以此作为进入家委会的筹码。

网友被渗透进入校园的“社会资源竞技”所震慑,调侃随之而生。有网络写手写下一篇题为《如何在家长群里正确地表达“我很厉害”》的文章,戏谑解读微信群截屏中的竞选宣言,并在结尾留下一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巨隐隐于家长群”。

11月7日,上海这所外国语小学校方对于这一舆论热潮向媒体做出回应:学校家委会的成立是家校联手教育、办好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家委会成员确定问题上,学校过去、现在、将来的一贯作法是:不看家长的背景、学历、职位高低,不看学生成绩好坏和是否行为规范,只要具备家委会人选要求,获得多数家长拥护,愿意为大家服务,都可以成为家委会成员。”

不过,记者在对全国多地多所中小学老师、家长的采访中发现,成为家委会成员的,大多还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精英家长”,这也牵涉到家长微信群内的分化。

“其实,除去个别家长和老师在微信群中的宣战,更容易让群里产生分歧的,还有少数几位家委会成员的决策力量。”一位成都的家长向记者总结。

一位天津的王老师坦言,家长们报名进入家委会是争先恐后的,“谁进入家委会,就意味着谁可以有更多接触老师的机会,它代表着一种身份福利”。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家委会持消极心态。福建泉州的家长董青觉得家委会通过集体决策,化繁为简。董青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群,每个节庆日都会在家委会主持下,集体送老师小礼物。今年中秋,家委会成员就代表家长们送了一个保温杯。  

参与刘姝问答的心理咨询师、亲子专栏作家刘永赫认为,更有价值的问题应是:这些微信群为什么会火起来?其实这正契合了现代教育领域一些既已存在的变局:当下颇多家长对教育的危机感、不安全感渐渐滋长,老师这一角色受到挑战和质疑,而教育领域依然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评论教育这件事,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角色

就在刘姝被踢出群的5天前,《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位匿名投稿者的评论《家长微信群亦需有公共意识》:“从无意识的拍马屁,到观念不合的互怼,再到聊一些过于家常的事,或者把私聊的议题放到公共场所,都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并破坏家长微信群良好的氛围……尤其是一些家长微信群并没有对孩子们设防,若是没有禁忌和守住底线,对这些未成年人的身心也会造成伤害。 ”

一切的情绪和非理智直至后来的缄口,都是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展开的。

“事情告一段落,我担心的是那位女士的孩子,日后如何平衡自己生活中的教导者——老师、父母?”刘永赫说,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才刚刚开始,孩子是事件中真正被忽略的角色。

刘永赫曾在3所学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亲历过多次家长与教师产生分岐后孩子深陷不安定感和自责心理。

他将家校微信群定义为方便教育管理的工具,故在刘姝的回答后留言:老师在这个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已不被视为知识的权威,但他们依旧应该是教育的权威;有老师在的家长微信群,不应该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家校交流平台。

此话一出,激起众多家长质疑。

“看似是我在帮老师说话,其实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学校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后尝试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权威角色也从父母逐渐转移到老师身上。如果父母总是公开表达对老师的不信任,孩子会丧失对老师权威性的认可,慢慢变得无所适从。”刘永赫希望,父母不要总“越界”做孩子的代言人。

於老师是浙江嘉兴一所公立学校具有十多年班主任经验的语文老师,聊起家长微信群时喜忧参半:方便沟通自不待言,可失控局面也无从设防。

“一位爸爸怒气冲冲找到另一位妈妈,说是自家孩子被她家孩子打了。群里硝烟四起。班主任上了一天的课精疲力竭,但也不能坐视不理,赶紧投入劝和队伍……”於老师说这些是班主任处理课堂事务以外,最寻常不过的“加餐”。

她还记得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每天一放学就会被赶来的家长“围堵”,而今面对面交流的情形再难见到。“我们需要一种和家长真诚、朴素沟通的模式。”於老师有些困惑,一连串“被踢出群的家长”背后的家校沟通,究竟是不是走偏了?

在刘姝提问下的留言,有则难得一见的“皆大欢喜”回答,来自家长董青——

当她发现个子并不算高的女儿,座位被安排在最后一排时,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业毕业的她只问了孩子两个问题:“看得清楚吗?听得到吗?”女儿回答没问题,她就不再多加过问。

“老师是否负责,并不是由她让我的孩子坐哪个位置来决定的,而是孩子每天在校园生活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董青把主动权交给女儿,她告诉孩子:如果你觉得看不清黑板或者想在前排跟老师更好互动,就要勇敢和老师表达……新学期开学后,女儿的座位在自己的“建言”下被调前了。  

当记者再去寻找刘姝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导火索”时,发现已被一篇刘姝改得面目全非的短文取而代之,标题为《这片“天地”真的坏掉了,你信么?》。结尾处写着一句话,“与其死缠烂打,不如提升自己”。或许,这是刘姝心中,对于“出局者”角色的自省与妥协。

《[悟空问答怎么赚钱]悟空问答那位被老师踢出微信群的河南家长沉默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延伸阅读
现在做网店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多人虽然有开网店
2021-06-17
现在湖北省内低风险区域都是凭借健康码绿码有序通行,大家在经过交通卡口是出示自己的绿码让工作人员核验通过就可以了,那么核验人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核验健康码呢?目前
2020-05-25
现在武汉市的口罩是非常紧缺的,虽然大家在家中不能出门,但是偶尔下楼取快递和生活物资的时候一定要佩戴口罩,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佩戴口罩的需求,腾讯健康在武汉上线了预
2020-05-25
近日,在网上突然刷起来了关于“输入she is so”的话题,这是一个什么梗呢?输入she is so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呢?解锁微信
2020-05-25
微信电子消费券是腾讯为助力复工复产工作推出的消费券,该券可根据各地需要定制不同行业、面额,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发放至用户微信卡包,微信商业支付时可直接抵扣。消费券的
2020-04-24
现在人们都喜欢用微信与人聊天,可以说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市民。然而微信除了聊天,还可以发红包,转账等功能。但是令人想问的是,微信转账会不会有手续费呢?如果是有手续费
2020-04-22
在运营微信商城过程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中,微信商家可以使用积分来兑换免费提现额度。这是使用广泛、覆盖面最广的营销模式就是微信商城积分营销,而且,商城积分是商家为
2020-04-16
早在2017年12月,微信的信用还款就已经脱去了完全免费的外衣,虽然依然有部分用户能免手续费,但这依旧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微信的信用卡还款收费标准是怎样的。微信的信用卡还款收费标
2019-10-31
要说现在网络支付谁最火,大家都会想到微信和支付宝。不过最近央行下发了一份文件,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而且在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要通
2019-10-31
据报道,此前央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从2018年4月1日起,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扫码付款每人每日最多不能超过500元。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表示已经习惯了出门只带一个手机的
2019-10-31
  • 推荐访问